Page 20 - 健康與建築_2卷2期
P. 20
◇
. . 研
11 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its of Forest Ecotourism 究
論
文
◇
預試結束後將其需修改內容,如語意不清,訊息
為有更高的解釋力,及檢測在森林生態旅遊遊程
傳達不正確的部份等。 前後的健康改變量,以做為檢測指標依據。研究
架構如下(圖 1)。圖中 H1 ~ H9 為本研究之
3. 正式問卷調查
待驗假設,其結果說明於後:
調查對象分別為老人長壽俱樂部、造園學會
及學術團體、家庭旅遊之團體、學生團體及社會
人士之員工旅遊團來進行問卷施測。問卷共回收
255 份,廢卷共 11 份,故回收率為 100%,廢
卷率為 4%,得有效問卷數 244 份。
(四)研究範圍及方法與對象
圖1. 研究架構圖——影響遊客健康情形
模式架構
1.
研究範圍
三、結 果
根據近十年觀光年報統計,溪頭森林遊樂區
是遊客人數最多的森林遊樂區,加上溪頭森林遊 一、受測者資料特性
樂區環境具備復癒環境之因子—陰離子、芬多精
等,符合達成健康效益之要素條件,故選定以溪 (一)遊客背景屬性
頭森林遊樂區作為本研究實證地點。
分 析 結 果 得 知, 男 女 受 測 者 比 例 接 近
2. 取樣方法與對象
(50.4%:40.6%)、年齡以 20-29 歲的青年居多
(28.3%)(36.5%)
、教育程度以大專程度者最多 、
本研究採非隨機取樣法中的立意取樣 婚姻狀況為未婚 (44.3%) 及已婚 (46.7%)、職
(purposive sampling)法選擇研究對象,考量 業以學生最多 (36.5%)、遊客多為外縣市民
不可控制的外生變數,如受測者動向的掌控等, 眾 (86.1% )、整體健康情形為中等之人數最多
及團體具有樣本豐富及內在條件差異較高的優勢 (41.8% ),且受訪者中無病弱遊客,顯示受測者
等因素,故以團體旅行者進行檢測;取樣時以年 在從事旅遊時之整體健康狀況良好,對於環境感
齡區劃分為老年、壯年、青年三類組距,以比對 知能力也能達一定的可信度,且能對於個人的心
不同樣本條件與自身健康情形不同時,其從事森 理反應狀況做有效填答。
林生態旅遊所獲得之健康值之改善狀況與強度之
( )
差異。
二 遊客與環境互動情形
健
康
與
三、研究架構與假設
與環境互動情形係指遊客至森林旅遊的累積 建
築
次數及是否有健康旅程經驗兩項。分析結果顯 雜
誌
本研究將依變項部分區別為遊憩態度、主觀 示,遊客重遊 1 次及 1 次以上者高達 94.3%,且
認知、行為意向、行為,以及對該環境的復癒內 有健康旅程經驗者約佔 60% 不會單只從事一項
第
容特徵感知作為「行為控制知覺」變項。由於諸 健康遊程,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的概念。
二
卷
多研究指出受測者對於環境互動程度的差異會影 第
二
響受測者的環境知覺 (Lutz et al. 1999),因此本 二、遊客森林生態旅遊之認知程度
期
.
研究在控制變項中加入受測者的人口特性、原有 中
居住地與環境互動的程度等變項。再者 TPB 理論 調查森林生態旅遊遊客之健康效益的先決條 華
民
的基本信念架構為以行為、控制、規範等三個信 件,係每位受測者必須先知曉此遊程為生態旅 國
一
念作為主要變項,並將規範信念劃分為「遊憩態 遊。分析結果顯示,在六個問項皆具有一定信度 ○
四
度」與「主觀認知」,控制信念以「行為意向」 之基礎上,受測者對於正要從事的旅遊為生態旅 年
作為變項,並與行為信念之「行為」變項做相關 遊的認知是肯定的,且多數均認同生態旅遊的遊 六
檢驗;同時加入「復癒環境」之變項作為量測指 憩概念(表一)。
月
標,以檢測本研究的行為模式是否會對預測該行